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养生之道 >

警惕!新冠疫苗谣言“包装”升级

时间:2021-09-26 00:36
  接种后不能使用麻药、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警惕!新冠疫苗谣言“包装”升级
辟 谣  最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令全国民众的精神再次紧绷。好在日前,多位专家均表示新冠肺炎疫苗对此轮疫情的“罪魁祸首”——德尔塔变异毒株仍然有效,可有效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为此,不少尚未接种疫苗的人开始了新一轮“抢苗大战”,但与此同时,关于疫苗的谣言亦在网上传得风生水起。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科学有效防疫事关民众健康,本期生活版将盘点最新疫苗谣言,让民众安心打“苗苗”。

  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进入大脑? 真相:颗粒太大,根本无法穿过血脑屏障  最近,不少传言称新冠肺炎疫苗不能打,因为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对大脑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

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到10微米,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纳米(1微米=1000纳米),氢氧化铝颗粒根本过不去。除此之外,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由于铝佐剂具有吸附抗原的作用,因此只有极少量铝佐剂会进入到血液循环,远低于可能造成风险的浓度,甚至还不如人们日常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  相关专家还解释,铝佐剂的应用历史已有几十年,科学家一直在密切关注其“理论上”的风险,但至今也没有发现铝佐剂能够对人(甚至刚出生的婴儿)造成实质损害,因此公众可以安心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后使用麻药或致死? 真相:二者作用于不同系统,风马牛不相及

  近日,关于“接种新冠疫苗后使用麻醉剂可能致死”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引发部分民众恐慌。

  疫苗第二剂比第一剂副作用大? 真相:两剂成分一致,不存在任何差别

  目前,多地迎来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第二剂次接种工作,同时人们对于疫苗第二剂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不少民众声称“新冠疫苗第二剂比第一剂副作用大”,还是不接种第二剂为妙。真相究竟如何?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推荐的免疫程序是全程接种2剂。从个体保护效果来看,灭活疫苗接种2剂免疫效果优于接种1剂。只有完成了全程接种,人体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建议还未接种第二剂疫苗的居民,按照接种要求尽快接种。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 真相:不良反应与免疫效果无直接关联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广泛应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类似,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28日发布的我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我国该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9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邵一鸣也对此进行了辟谣。他表示,接种疫苗的副反应与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没有直接关系。副反应强并不能说明激发出免疫力强,有没有副反应跟体质有关,比如过敏体质的人副反应会比较强。总体说来,新冠肺炎疫苗副反应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但该疫苗的保护率都在80%以上,这也能说明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3剂疫苗没有2剂好? 真相:生产工艺存在差异,均安全有效

  “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其主要特点是疫苗的成分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免疫应答也比较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重组疫苗是将最有效的抗原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体外细胞中表达出来。体外细胞是工程细胞株在生物制品中常用到的细胞,最后将其制成疫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介绍,整个生产过程是蛋白表达和纯化的过程,没有活病毒参与,所以生产过程是安全的,也容易大规模生产。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目前国内上市的新冠肺炎疫苗都是经过药监部门审查批准的,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做支撑的,民众可放心接种。

------分隔线----------------------------
推荐内容